2007年4月8日星期日

棒球

對北美和日本的人來說,春天是棒球的季節。

香港不太多人喜歡棒球,或許很多人根本不認識這項運動。其實香港也有棒球總會,在香港居住的日本人也跟本土的同胞一樣熱衷於這運動。

我這一代的人,喜歡棒球的原因,可能跟我一樣是因為一個日本人,他的名字叫安達充。

應該是小學至中學的時候,亞視下午有很多精彩的動畫,其中一套就是「Touch」。故事講述一對孖生兄弟上杉達也及上杉和也與他們青梅竹馬的好友淺倉南,而一對兄弟都是很出色的棒球投手。我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留意棒球。之後又有童夢,H2(又是安達充)。

上了大學,開始接觸互聯網,除了開始看美國職棒大聯盟(MLB)的網站外,還接觸到 Fantasy Baseball 這遊戲。這可不得了,從那時開始我就每年都玩。這也是我慢慢熟悉和喜歡棒球的原因之一。

另一個原因是家中安裝了有線電視。還記得當年的有線電視有一個 ESPN 台,那是美國其中一個最大的體育頻道。除了在香港較受歡迎的足球和籃球(NBA)之外,還有棒球(MLB)、美式足球(NFL)和冰上曲棍球(NHL)賽事轉播。最瘋狂的是有一年,那時我已經開始上班,有天通宵上班放工回家,剛好在直播 MLB World Series 總決賽最後一場決勝負的賽事,那是 New York Yankees 對 Arizona Diamondbacks 的比賽,大熱的 Yankees 對著半冷門的 Diamondbacks 居然要打到第七場,而且最後是 Diamondbacks 勝出,抱著鋤強扶弱心態的我看到最後一球,興奮得不得了,差不多連睡意都沒有了。那是我最後一場看的棒球比賽,自那之後,有線就取消了 ESPN 頻道。

還有一個原因令我更加熱衷棒球,就是我的友人 D。他也是喜歡棒球的人,他說他最喜歡的隊伍是 Toronto Blue Jays,雖然我好像從來沒問過他原因。中學的時候可以訂閱南華早報,它的體育版每天都會刊登 MLB 的消息,我們就不時拿來讀讀看。那時候我們還會和幾個同學放學後留在課室,用乒乓球當球,用膠水樽當棒來玩。那真是很快樂的日子。上了大學,雖然我們在不同的學校,也一起拉雜成軍的參加香港壘球總會的比賽(因為那時候還不知道香港有棒球比賽)。玩了兩年,每星期練習,比賽,不算太愉快的經歷,不過我們也一貫的玩得投入。

壘球是和棒球相似的運動,除了規則有點不同,投手用下手投球,用的球和棒也不一樣,球是比較大一點和軟一點,棒則多是金屬製的,和木製的棒球棒不一樣。在美國和日本多數是女生參與。另外,日本也好像有一種叫「軟式棒球」的,給小學生的項目,就是用比正式棒球軟的球來玩,減低受傷的機會。所以棒球有時候也叫做「hardball」。我第一隻玩的棒球電腦遊戲就叫做「Hardball 3」。

棒球最流行的地方不用說就是它的發祥地美國了,其次應該是日本和一些南美國家,好像古巴,委內瑞拉,波多黎各等地,再來就是台灣和南韓,中國也只是在不久前才有職業棒球賽。近年也開始有棒球的世界賽,就由這些國家的代表隊對賽。

別以為美國一定是最強的隊伍,現在美國職棒聯盟(MLB)的選手可是來自世界各地。最先是南美的選手,除了為了取得居留權,也有不少是變節到美國去的,其中很多都是來自古巴卡斯特羅政權底下的。現役的選手中有很多好球員都是來自南美。亞洲選手並不太多,可能是因為體能有一點距離。第一個成功在大聯盟打響名堂的亞洲人是南韓投手朴贊浩,緊接著的是以龍捲風投法聞名的日本投手野茂英雄。現在這兩位都渡過了職業生涯的最高峰。寶刀未老的有鈴木一郎和 Godzilla-松井秀喜。新貴嘛?台灣之子王建民,還有今季加盟 Boston Red Sox,傳聞會投魔球的 Dice-K-松坂大輔。

喜歡作數據記錄的美國人,在職棒比賽中當然也有不少歷史數據。勝投數(Cy Young-511) 、三振數(Nolan Ryan-5714)、全壘打數(Hank Aaron-755)等。猜猜看,職棒正式比賽中全壘打世界紀錄保持者是甚麼人?不是美國人,也不是日本人,是六七十年代曾經在日本打球的華籍棒球員,讀賣巨人隊永久缺號背號1號的王貞治。(當時已退役的 Hank Aaron 在王貞治打破自己紀錄後都有表示祝賀,可笑的是,美國人認為日本職棒水準較低而對紀錄有所質疑。)

為什麼棒球在香港不流行呢?我想除了欠缺推廣外,就是因為欠缺場地。香港本來就是寸金尺土,體育場地大都用在主流的運動上了。在香港要玩棒球,可能在電腦上或 Wii 上比較容易吧~


參考網站:
美國職棒大聯盟: www.mlb.com
Baseball-Reference.com: www.baseball-reference.com
維基百科: www.wikipedia.org

沒有留言: